文章可讀性也要依照不同的文體有所不同。如果是記敘文,就要有情節(jié)、有故事,能引人入勝;如果是議論文,則需要有真問題,能夠引起讀者思考和研討。
文章是寫給別人看的,不是用于自我欣賞的,因此,文章的第一要義是要讓人讀下去,具有可讀性。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去年《人民教育》希望我寫篇短文,談談中小學生的閱讀。我就讓人工智能(AI)幫我生成,給它出了一個題目,“閱讀是打開智慧之門的金鑰匙”。它很快就“寫”了1000多字邏輯嚴密、內(nèi)容全面的論文。但我并不滿意,自己寫了一篇,從呵護兒童的好奇心到引領兒童閱讀,引領他們到知識海洋去徜徉,在閱讀中增加知識、增進智慧。我把這兩篇文章發(fā)到微信朋友圈,大家覺得還是我自己寫的有人情味,有可讀性。
文章可讀性也要依照不同的文體有所不同。如果是記敘文,就要有情節(jié)、有故事,能引人入勝;如果是議論文,則需要有真問題,能夠引起讀者思考和研討。
有可讀性,讓人能夠讀下去,文章就不能太長。大道至簡。我國古代的《禮記·學記》只有1229個字,但論述了教育的重要性,“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講述了古代的教育制度、教學原則、教學方法,例如說教育要及時,“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講師生關系是“教學相長”,宛如一部教育學的教科書。唐代文學家、教育家韓愈的《師說》只有456個字,但論述了教師的職責,“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什么人能夠成為教師,關鍵是有沒有“道”,師者,道也;批評了當時不尊師重教的歪風。文字都很短,但內(nèi)容十分豐富,論述十分精辟,文字樸實無華,而且啟人思考,引人回味。
文章要有可讀性,就要有文化的韻味。北宋時期政治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只有368個字,以景寓情,論說天下大事,抒發(fā)愛國之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讀起來振奮人心。文章文字優(yōu)美、氣勢磅礴,蘊含著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百讀不厭,千年不朽。
當今有些論文,動輒萬余字。有些文章套話連篇,有些文章旁征博引,拉著名人名句來為自己的論點作辯護,讀起來像喝白開水,沒有回味。這種文風需要改一改。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整風時講道:“學風問題是領導機關、全體干部、全體黨員的思想方法問題,是我們對待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態(tài)度問題,是全黨同志的工作態(tài)度問題?!蔽娘L問題,實質(zhì)上也是思想方法的問題、工作態(tài)度問題。今天我們需要改一改枯燥乏味、辭藻華麗、形式主義、長篇空論的文風。
(作者系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18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yibaifene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