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视频欧美一区_91视频精品无码_国产视频96自拍6_免费国产成人aⅴ观看℃

首頁>檢索頁>當前

今年秋季學期,多地全面開設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課

如何讓AI教育在中小學課堂“落地生根”

發(fā)布時間:2025-09-20 作者:本報見習記者 馬綺徽 來源:中國教育報

  今年秋季學期,北京市1400余所中小學全面開設人工智能通識教育課程,實現全市183萬余名中小學生全覆蓋;浙江杭州、陜西西安等多地中小學也全面新增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課。

  人工智能通識課學什么、誰來教、怎么教好?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1

  構建分層遞進螺旋上升的教學體系

  從“大模型”到“科學智能”,從“AI+制造”到“具身智能”……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并塑造著各行各業(yè)。

  “在數智時代,開展人工智能通識教育,能讓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科技價值觀,理解科技發(fā)展與社會倫理、法律之間的關系。”西北民族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沙景榮說。

  這門課該怎么開?“構建分層遞進、螺旋上升的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體系”,這是教育部《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2025年版)》對AI通識課的明確要求。

  各地因地制宜構建“剛性標準+柔性適配”的靈活模式。在課時方面,北京要求,各中小學每學年融入不少于8課時的人工智能通識教育內容;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qū)通過信息科技與綜合實踐課的“雙課融合”,確保其每學年不低于8課時;山東省要求,一、二年級每學年不少于6課時內容,三至九年級每學年不少于8課時。在學段銜接方面,杭州按學段構建系統(tǒng)化教學體系,廣東省則打出一套課程設置、資源開發(fā)、師資建設、素養(yǎng)提升、育人賦能的“組合拳”,讓學生循序漸進掌握AI知識。

  對此,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永智建議,對學生學習的內容,要在尊重他們認知規(guī)律、成長規(guī)律和教育規(guī)律下,做科學的準備,不僅要有內容的逐漸提升,還要用實踐教學、實驗教學、場景式教學等方式,讓學生領悟人工智能到底能做什么。

  2

  破解師資培訓與實踐操作落地難題

  課程框架漸明,“誰來教”“怎么教好”成為落地關鍵。

  “師資不足是首要挑戰(zhàn)。”沙景榮認為,要通過加強專業(yè)培訓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

  從各地實踐看,信息技術教師是當前人工智能通識教育的主要授課力量。北京在今年7月啟動了“百千種子計劃”暑期實訓,首批覆蓋130余名骨干教師;秋季學期開學后,市、區(qū)兩級“AI教育講師團”深入各區(qū)和學校開展巡講。

  多元補充師資也在同步推進,山東省壽光市要求各校組建AI講師團隊;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則推動校企合作,邀請企業(yè)人員進課堂。

  “可以針對部分地區(qū)和學校開展師資培訓,聯(lián)合師范院校開展課程研究與教學研討,發(fā)動在校師范生參與教學,補充師資、培育新教師隊伍,提升教學質量?!北本煼洞髮W人工智能學院副院長計衛(wèi)星說。

  教學內容上,實踐操作成為核心抓手。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qū)開發(fā)并推廣了4套進階AI課程讀本,同時引進競賽資源,參與國家級項目,研發(fā)專題課程;杭州圍繞“發(fā)展影響、知識原理、實踐創(chuàng)新、倫理安全”四大模塊開發(fā)課程;山東省濰坊市構建“1+X”通識體系,小學低年級以人臉識別等感知體驗為主,小學高年級側重機器學習等理解認知教學,初中階段聚焦AI產業(yè)、大數據等應用創(chuàng)新內容。

  “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必須從生活經驗出發(fā)。”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教授鐘柏昌建議,課程設計應遵循逆向學習思維,讓AI從抽象概念變成可觸摸的實踐過程。

  3

  以多元化評價推動學生AI素養(yǎng)成長

  教學過程中,如何科學評價學生的AI素養(yǎng)?

  “過程性評價更能反映學生AI素養(yǎng)的動態(tài)成長?!辩姲夭J為,評價應避免“劃等級”“唯分數”,更應關注學生計算思維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各地正在探索多元化評價路徑:北京市海淀區(qū)采取“項目答辯+作品展示”模式,廣東多地推行成長記錄袋、學習活動記錄表、學習數據等綜合評價方法,上海重點攻關人工智能技術支持下的學生高階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評價。

  與此同時,多元化評價路徑對教學資源與實施條件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資源稟賦不同的地區(qū),如何避免城鄉(xiāng)學生間形成新的數字鴻溝?

  為此,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打造AI課程專區(qū),讓鄉(xiāng)村學生能接觸到優(yōu)質資源;東西部學校間建立的“AI教育共同體”,通過共享教研活動縮小城鄉(xiāng)差距;北京實施“城鄉(xiāng)結對”計劃,組織中心城區(qū)、在京高校、科技企業(yè)等優(yōu)質資源,幫扶10個遠郊區(qū)開展人工智能通識教育。

  “應降低對高成本硬件教學儀器的依賴,重視教學內容設計,培養(yǎng)學生智能意識?!庇嬓l(wèi)星建議,有關部門應細化縣域及鄉(xiāng)村地區(qū)扶持政策,推動建立城鄉(xiāng)對口幫扶機制;師范院校需加快完善相關專業(yè)建設,將人工智能教學能力納入師范生培養(yǎng)體系。

 ?。ū緢笥浾咄蹶枌Ρ疚囊嘤胸暙I)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20日 第0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yibaifene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