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下午,由世紀明德主辦的《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學習交流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12月19日,教育部等11部門印發(fā)《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簡稱《意見》)。研學旅行將被納入國家綜合實踐課程,成為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校外教育創(chuàng)新形式以及綜合實踐育人的重要途徑。交流會上,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原黨委書記黃百煉和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原副司長鄭增儀都肯定了研學旅行作為體驗式學習對課堂學習的重要輔助作用,尤其是在對學生展開立德樹人教育方面的創(chuàng)新價值。“研學旅行可以傳播許多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彌補學生其他能力的缺失,增強他們的愛國意識和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熱愛,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理想和信念……把研學旅行落實好,一定會為我國的社會治理提供非常好的案例?!秉S百煉說道。
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計劃的決定充分顯示了有關部門在推行研學旅行上的決心和力度。對此鄭增儀解讀道,義務教育階段與高中課程計劃中的綜合實踐課程屬于國家課程,將研學旅行納入其中,既避免了額外增加課時,又為綜合實踐課程提供了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
世紀明德CEO王京凱分析說:“研學旅行納入綜合實踐課程,意味著其課程性質將由選修課變成必修課,開展情況由隨機性變成計劃性,參與群體也將由個體擴大到集體,這就將研學旅行與以往的夏冬令營區(qū)別開來。”
既然研學旅行被納入課程體系,其基地選擇、課程設置、“游”“學”比例等問題就必須被科學規(guī)劃,對此,清華大學沈振基教授和海淀區(qū)旅游發(fā)展委員會副主任馮軍產生共鳴。兩位專家都認為關于研學旅行的很多問題和訴求都在《意見》中得到回答。在這樣的文件背景下,研學旅行應當盡快市場化、標準化、制度化。
“游是形式,學是目標。海淀區(qū)擁有不可復制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全國十大研學旅行目的地,很多旅游勝地處處皆文化,但在產品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上,應該讓孩子有所收獲。這就需要相關企業(yè)和專家將其中的文化詮釋出來。另外,研學旅行產品在課程設計上應該得到教育學和心理學的指導,讓學生在科學的課程設計中達到玩中學的目的。”馮軍說。沈振基教授認為,提到研學旅行中的文化詮釋,應當站在“筑夢”的高度來重視,讓中小學生通過研學旅行充分了解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文化。
世紀明德董事長王學輝則明確表示,根據已有的研學旅行工作經驗,“游”與“學”的比例被設定在教育占到百分之三四十,旅游占百分之六七十。
王學輝還提到,2008年到2014年,內外因的作用使研學旅行進入寒冬,“但《意見》就像一個分水嶺,讓我們有了‘入主流,上大舞臺’的感覺。”但興奮過后,大家很快回歸理性,關于行業(yè)競爭與規(guī)范,關于盈利目的和公益性的兼顧,關于研學旅行安全問題的教育、預案和追責等問題旋即被擺上臺面。
某證券公司投資銀行部董事總經理尹百寬從一位父親的角度表達了心中的顧慮:“明年會冒出很多可能不具備資質的服務機構,作為一名家長,我比較擔憂。我認為,提供法律援助是這個行業(yè)非常重要的基礎,所以責任認定機制和償付機制,要落實到細處?!?br>
“現在的學校都是在有限的權力下承擔著無限的責任,所以即便是《意見》之后,或許很多學校還是會選擇觀望……明年,研學旅行產品一窩蜂地進入市場時,我呼吁整個行業(yè)理性看待這個問題,把產品做好才有利于整個行業(yè)的發(fā)展?!蓖鯇W輝表示。(齊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