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律,是一定組織或集體為維護組織秩序、達到自身目標而制定的、要求每個成員共同遵守并履行的行為規(guī)范。學生紀律及履行,是維系教學秩序、提高教學效能、實現教育目標的要素之一。近年來,高校部分青年學生紀律意識松弛、紀律情感淡漠、紀律精神萎靡,導致學風不振、學習效能低下等現象。要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亟須基于紀律的育人價值,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培養(yǎng)學生的紀律精神。
紀律的育人價值
與其他領域的紀律相比較,學校紀律的特殊價值表現在,其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素養(yǎng)發(fā)展
作為一個眾所周知的概念,在一般理解中,紀律與懲戒、懲罰、規(guī)制直接相關。因此,人們往往從管理效率、后果控制等方面,解釋紀律存在的價值。教育實踐表明,良好的學生紀律蘊含學習正途,紀律規(guī)制能夠提高教學管理成效。同時,學校經驗所形成的紀律認知,對學生的道德人格發(fā)展有著深遠影響。因此,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下,學生紀律的制定以及履行,必須考慮其與教育目的之間所具有的內在價值關聯,即不僅注重紀律對學生在校學習和生活所起到的管理及規(guī)范作用,更要關切學校紀律經驗之于學生未來發(fā)展和社會融入方面的教育價值。
進一步說,與其他領域的紀律相比較,學校紀律的特殊價值表現在,其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素養(yǎng)發(fā)展。通過在校的紀律體驗和經驗,培養(yǎng)學生紀律敏感性和紀律責任感,能夠使學生理性地認可“他律的合理性”并自覺內化,使其在未來的社會工作和生活中,做到“規(guī)矩備具,而能出于規(guī)矩之外;變化不測,而亦不背于規(guī)矩之外”。簡而言之,提升與發(fā)展學生的社會融入能力、理性自決能力和紀律責任意識,正是高校紀律育人的價值所在。
需要注意的是,傳統(tǒng)紀律教育觀下形成的學生紀律體認,指向被動服從和對懲戒的憂懼,既不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發(fā)展,也不利于紀律尊重的實現?,F代紀律觀是面向主體發(fā)展性的紀律教育觀,將培養(yǎng)紀律精神視為學生主體理性發(fā)展的內在需求,既防止紀律異化為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對立面,又通過紀律的育人作用,為學生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這就需要學校通過紀律設計和紀律宣傳,闡釋紀律遵守與人生價值論、個體社會責任承擔層面的關聯,使學生深入了解、理解、認同紀律規(guī)范存在的必要性,幫助學生理性思考,塑造紀律意識,凝練紀律精神,自覺將外部強制性力量作用下的被動服從,轉變?yōu)榉e極的、內驅性的自覺行動。
培養(yǎng)紀律精神
紀律精神的塑造過程,是學生借助對紀律經驗的深刻體認、依靠理性判斷能力所進行的自我教育和精神成長
紀律精神是紀律情感、紀律信念、紀律意志的綜合體現,并自覺指向紀律行動。具備紀律精神的個體,其主體性更為完善,能夠在工作領域和其他社會生活中,將紀律的外部規(guī)制性與自身的自覺理性緊密結合,從而合理有效地進行行動決策。因此,紀律精神是促進社會和諧與健康發(fā)展的重要保障。
大學生是未來社會建設的生力軍,正處于他律規(guī)范轉向自覺自律的關鍵階段,因此培養(yǎng)學生紀律精神,就成為高校紀律育人的重要任務。而就目前實際情況而言,由于升學壓力,大學階段之前的紀律目標大多指向保證學習效率,因此許多學生對紀律的實際感觸相對單一,其紀律經驗和意識有待于在大學階段得到豐富和深化。設若大學階段紀律體驗松弛,必然使學生的紀律體認薄弱,遑論紀律精神的建構。
隨著高等學?!耙詫W生發(fā)展為中心”教育范式改革的不斷深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凸顯,其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綜合素養(yǎng)培養(yǎng)備受重視。與此相應,符合時代教育觀的紀律精神,應當基于紀律育人的教育目標,出自學生對他律必要性的認同、對自律價值的深刻體認而建構。也就是說,高校學生紀律必須有能力對紀律主體之所是、之所思、之所欲產生心智及精神的影響,必須有能力建構學生的紀律情感、觀念乃至紀律信念,幫助學生學會正確地認識個體決策所產生的外部影響以及相應的責任。唯其如此,當主體意欲違背規(guī)范律令時,才會覺知和感受到紀律的約束力量,從而自我糾偏。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本質上,紀律精神的塑造過程,是學生借助對紀律經驗的深刻體認、依靠理性判斷能力所進行的自我教育和精神成長。因此,培養(yǎng)青年學生的紀律精神,不能建諸其對規(guī)范的機械服從,而應建諸其對紀律價值及其合理性的切身感受。也就是說,學生應當對自己遵紀行為的理由以及違紀行為的后果有恰切認知?;谶@種認知,遵紀行為就具有了自主與自決的意涵。也正是在這一意義上,紀律機制才成為學生心智成長的保障,紀律也才成為主體正當行為的“準繩”和砥礪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造力的“磨石”,也只有這樣的紀律教育才具有育人、成人意義。
紀律創(chuàng)新及紀律履行
學生紀律應體現對青年學生學習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充分尊重,體現與學生綜合素養(yǎng)和能力發(fā)展需求的一致性
保障實現教育目的的紀律機制,是對不良欲望或可能出現的失范行為的約束,更是對正當學習行為、生活行為的維護。同時,具備紀律精神,是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內在要求。因此,學生紀律的創(chuàng)新與履行,應該關注紀律的主體適用性、可接受性和育人實效性。
要根據社會發(fā)展、國家需求以及學校文化建設的實際,適時調整紀律內容,嚴肅、科學地對待學生紀律的制定與修改。學生紀律應體現對青年學生學習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充分尊重,體現與學生綜合素養(yǎng)和能力發(fā)展需求的一致性,方能實現紀律在實現培養(yǎng)目標過程中的應有作用。根據紀律育人的規(guī)律,學生紀律是以外部約束或內在遵從的作用方式,促進紀律主體按照某種已知、明知的規(guī)范行事,從而保證其接受紀律教育的過程與結果合乎道德理性。因此,對于學生紀律應該充分宣傳和解釋。其紀律條款中,應當明示并解釋不遵從紀律所應承受的后果及其理由。
在一般紀律管理過程中,出于對后果的嚴重程度的衡量和關切,往往信奉“抓大放小”。但是,不良習慣并不是由具有大惡結果的行為引起的。青年學生違紀,往往是在看似微末處。因此,應該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防微杜漸,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紀律精神。同時,應依據教育目的,合理糾正學生違規(guī)違紀行為。在紀律懲戒過程中,保證平等、公正和統(tǒng)一性,避免過度的紀律緊張和焦慮引起心理失衡,降低懲罰的負面影響,體現紀律的育人作用。
從紀律育人出發(fā),教師首先應遵從教育教學紀律?!鞍着埸c墨”的故事告訴我們,“點墨雖小,終不可湔”。教育場景中,教師的各種行為都具有放大效果,深刻影響學生對紀律的認知。因此,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yǎng)品質,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以身作則,自覺遵從教師紀律,構建具有紀律精神的師生交往,使教學過程既具有可靠的紀律信任,也充滿友善的師生情感,形成和諧而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教育教學文化。
作為一種外部規(guī)制和要求,紀律是教育的手段,而紀律精神則是紀律態(tài)度、紀律意識和紀律判斷的自覺內化,是學校紀律育人的結果和體現。紀律精神是青年學生在學校教育影響下形成的品德、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個體融入社會、參與社會創(chuàng)造過程應具備的品質。因此,紀律育人、培養(yǎng)學生的紀律精神,是高等教育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
(作者系北京石油化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中國教育報》2019年06月20日第8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yibaifene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