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學習真正發(fā)生?在現(xiàn)今眾多教育改革中,項目化學習不失為一個可行的答案。然而,學校要進入項目化學習深水區(qū),離不開資源的合理調配與充分利用。筆者所在的浙江省溫州市大學城附屬學校在丹麥版“借閱”“真人”機理上,提出并實踐了家學版“真人圖書館”形態(tài)。在活化資源,為學生提供自助式菜單學習服務的同時,也為家校共建創(chuàng)設了新的共存意義和發(fā)展空間。
將理念化為行動
學校之外,最好的資源莫過于家長與所在社區(qū)。美國社會學家科爾曼指出:“通過加強學校、家庭和社區(qū)之間的聯(lián)系和溝通,可增加社會資本,可以增強教育效果,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奔倚:献?、社區(qū)聯(lián)建,是新時代教育突圍的重中之重。但共建形態(tài)不止于家長義工、公益講壇、社區(qū)舞臺等活動類項目,也不止于成人主導式的家長進課堂,而應該往深度學習再挺進一步,為學生的學習需要而存在。也就是在學生學習有需要的時候,他們能便捷地尋找到進一步學習的支撐點。
真人圖書館就是在這種情形下產(chǎn)生的。所謂真人圖書館,就是在常規(guī)圖書館借閱機制下讓學生像借閱圖書一樣借閱真人。這種閱讀理念,是通過讀者“借”一個活生生的人交談,獲得更多的見識的活動。理念源于2000年的丹麥哥本哈根,我國在2008年才開始由上海交通大學首次嘗試,大多在高校組織。在基礎教育界,在學習服務領域,國內外鮮有具體做法。
2019年下半年,學校就開始了基于家長(社區(qū))資源開發(fā)與轉化的項目化學習研究,從原有的“家長進課堂”、每個學期一周的“家學周”到現(xiàn)在的“家學俱樂部”“真人圖書館”,走出了一條從散裝到集裝、從淺層到深度、從成人供給到學生自助的家學資源改良升級的轉化之路。
由借書轉向借智
化用“真人圖書館”運作機制,讓項目化學習找到了新的更大的支撐點。
首先,要抓住“真人圖書館”的基本要素:運作的方式是借閱,供借閱的資源要有一定的儲備量,有近似書目的供學生檢索借閱的助學菜單,還要有一定的借還期限;借閱的對象是真人,是真實世界的人,在約定的地點面對面,也可以通過網(wǎng)絡、電話等渠道咨詢與對話。
其次,要拓展“真人圖書館”的功用形態(tài):輔之以導學的功能,即被借對象要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根據(jù)學生借智借力的核心任務作出細致周密有針對性的指導,充分體現(xiàn)在導引下的學生自主學習過程;輔之以助教的功能,被借對象配合項目化學習小組的學校導師做好輔助教學工作,也可根據(jù)學校要求,在學校指定的時間(如家學周)內來校組織學生完成項目化學習任務。
同時,為便于學生找到項目化學習的智力支撐,也便于檢索和評價學生的項目化學習完成情況,了解“真人”智力扶持的力度,也更好地為學校統(tǒng)籌跟進管理,真正發(fā)揮“真人圖書館”導與學的效能,學校需成立“家學智庫”,即“真人圖書館”網(wǎng)絡借閱平臺,學生憑賬號和密碼登錄智庫。
學生選擇“真人導師對象”有兩個維度:維度一“導索”,即“助學導航”,是為項目化學習剛剛起步的低段學生和能力偏弱或因學習難度偏高不明朗借閱對象的學生而設立。進入這個窗口,學生需提供項目化學習方案,提出意向求助領域,學科老師幫忙初審方案,告知學習者可選擇的校外導師對象。維度二“自索”,供有能力的學生自主檢索求助,可以從“對象推薦”“對象分類”“對象查詢”三個窗口中任選其一進入選擇求助對象。選定對象后就要發(fā)出約請,有兩種學習形態(tài)供選擇,簡單的可以線上答疑,復雜的可以線下導學。線下導學地點統(tǒng)一安排在學校,時間段安排在中午靜校時間或者下午“四點鐘學?!薄G髮W與助學雙方最后都要給出評價,學生給出喜好認定,方便下次便捷求索,“真人導師”對學生學習表現(xiàn)情況給出評定,以激勵為主,可更好地讓其投入項目化學習。
從共識走向共建
在“真人圖書館”組建與實施的整個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其一,要激發(fā)學生與導師團的積極性。在啟動階段,可從項目活動開始,慢慢地向深度規(guī)范的基于學習素養(yǎng)的項目化學習過渡。有了成功體驗,會促使學生不斷去合作探究。學校可通過相應的機制如“積分銀行”等不斷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小確幸”。對于導師團的家長,學校在與家長達成共識的同時,也要通過一定的激勵機制,讓無私奉獻的家長有滿滿的成就感。
其二,要循序漸進地實現(xiàn)轉型發(fā)展。“真人圖書館”無須等家長資源全部摸排清楚,或借閱網(wǎng)絡平臺建設齊備才能做,從一個雛形做起也未為不可。如成立家學俱樂部,把工程類、才藝類、運動類、財商類、公益類等有擅長的家長先集中起來,讓他們自由報名,定時定點來學校指導,實現(xiàn)歸類定向的學習援助。
其三,要積極開發(fā)拓建家學資源庫。很多領域雖小,卻往往是真實情境下的產(chǎn)物。在項目化學習過程中,“博大”+“小微”的組合使智庫更有價值。因此,學校不僅要了解家長本人的“導學”能力,還要了解其擁有的“學習資源”,只要有助于學習突破,可以不是這位家長本人指導,但有了他的資源,或者有了他的親戚朋友友情幫助,學習的問題迎刃而解,這也是很好的“資源”。
其四,建立學習小組的雙導師制。項目化學習要通過學生成立學習小組抱團實現(xiàn),不要孤軍作戰(zhàn)。導師也是如此,千萬不可收集一些資源、建立一個網(wǎng)站就作罷。而且,全盤交托給學生自主和家長自覺,不現(xiàn)實也不科學。每個項目組都要有學校的導師,由其負責項目的初審、過程的質控、結果的終審。家長或者公益指導者只是輔助,再積極的“真人導師”其背后也要有一個學校的心靈伙伴。
(作者系浙江省溫州大學城附屬學校執(zhí)行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0年11月11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yibaifene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