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既是一場硬仗、一次大考,同時也是一塊試金石、一臺助推器。疫情防控推動了包括中國高等教育領域在內的社會各領域的進步和革新??陀^看,疫情防控加速了中國高等教育方式的變革、拓展了中國高等教育的內容、促進了科研評價機制的完善、助推了大學治理方式和效能的提升、引起了人才培養(yǎng)標準和價值判斷的變化。中國高等教育要“以患為利”,化危為機,進行深入總結和反思,進一步加大慕課建設力度;各高校要把“疫情防控”作為生動、鮮活的“思政課堂”;各高校要在“破五唯”上動真碰硬;認真總結戰(zhàn)“疫”期間的好做法,進一步提升高校治理效能;進一步引導和培育大學生樹立良好的社會風尚。
關鍵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高等教育;影響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既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的一場硬仗,也是考驗中國能否戰(zhàn)勝重大疫情風險挑戰(zhàn)、保衛(wèi)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一次大考。放眼世界,不同國家對待新冠肺炎疫情的做法和態(tài)度,高下立判,效果迥異??梢哉f,這場疫情檢驗了中國人民齊心戰(zhàn)“疫”的勇氣和信心,映照了中國共產黨始終以人民為中心的情懷本色,印證了中國始終是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擔當,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yōu)勢。同時,這場疫情也是一塊絕佳的試金石、一臺超能的助推器,它試出了中國應對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能力和效率,推動了社會各個領域的進步和革新。從某種程度上看,疫情防控對中國社會的巨大推動作用在中國高等教育領域內表現得尤為明顯而強烈。
疫情防控加速了中國高等教育方式的深刻變革
近年來,為了推動教育信息化建設,推動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和均衡,在教育主管部門的主導和支持、各高校的積極參與下,建成了一大批國家級精品慕課,并向全國免費開放。然而,慕課“重建不重用”的問題卻十分突出。大批精品課程建成后,僅僅成了大學自我炫耀和標榜的噱頭,很少有人愿意用慕課來代替課堂教學,甚至包括慕課的創(chuàng)建者?;ù罅康娜肆Α⑽锪?、財力精心打造的慕課課程“看上去很美”,卻“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難以“飛入尋常百姓家”。猝不及防的新冠疫情打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停課不停學”的現實迫切需要網絡在線教學來“救場”,于是慕課和翻轉課堂“咸魚翻身”,派上了用場。從各高校戰(zhàn)“疫”的現狀看,慕課、臨時錄制、在線直播,甚至微信群聊齊上陣,確保了正常網絡在線教學的如期開課。“迫不得已”的教師們,在惡補和苦練各種網絡在線教學技術過程中,大大促進了慕課教學的應用,提升了教師們對信息化教學的認同度。盡管在此過程中,不少教師因網絡卡頓、缺乏課堂現場教學時的有效互動等問題而吐槽不少、抱怨不斷,但不可否認,教師們對慕課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有了新的認識,對現代教學技術手段的運用有了新的提升,對過去的“以講授為主”的傳統(tǒng)課堂教學方式的局限性有了“切膚之痛”,這對今后的教學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當然,目前中國大學的慕課建設進展與社會巨大的教學需求相比,仍然是杯水車薪,存在著巨大的差距,中國大學網絡技術手段和“信息公路”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疫情防控期間的教學實踐提醒我們仍要花大力氣加強慕課建設,著力提升網絡在線教學的質量和水平,加大對精品慕課的推廣和運用,同時要警惕慕課和各類網絡在線教學中的意識形態(tài)風險①,確保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引領各類網絡在線教學活動。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曾幾何時,慕課的出現將引起大量教師下崗的論調不絕于耳,然而疫情期間各地網絡在線教學實踐,卻使人們深深地意識到,慕課永遠代替不了教師的課堂教學;大量精品慕課的出現,絕不會導致大批同質同類教師的下崗、失業(yè),只會激勵教師們愛崗敬業(yè)、“煉”課“煉”學,進一步提升教學水平。
疫情防控拓展了中國高等教育的內容題材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新冠疫情的傳染性之強,令人聞之色變。然而,面對生死考驗,一批批白衣天使逆向而行、一批批軍隊衛(wèi)士迎難而上、一批批黨員干部臨危受命、一批批志愿者和普通民眾主動擔責,以實際行動繪就了當代戰(zhàn)“疫”的群英圖譜,他們的事跡令人感動不已。高等教育的目的旨在培養(yǎng)具有家國情懷、大愛精神和技術高超的德才兼?zhèn)湔?,疫情防控中的中國表現與作為,中國人的剛毅堅卓和集體主義精神,都是最為鮮活的教育案例和素材。許多高校已經把疫情防控作為最鮮活的思政課搬進了大學課堂,而且效果極佳。
2003年的非典、2019年的新冠肺炎,其禍端似乎有相同之處,再次向人類敲響了警鐘,不管科技如何昌明、經濟如何富裕,我們要時刻保持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絕不能一味地沉湎于歲月靜好,要時刻警惕疾疫的發(fā)生。因此,要在大學生中加大醫(yī)療衛(wèi)生知識的教學內容,培育當代大學生面對疫病的應變能力;加大中國疾疫歷史知識的教學,培育大學生的憂患意識。例如:一些大學教授率先面向社會開設了“歷史視角看瘟疫”等課程;一些專家積極撰寫相關論文,向學生宣傳相關科普知識,以史為鑒。
“無網絡,不生活”。網絡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熟悉、依賴的生活工具。然而,網絡文明素養(yǎng)并未隨著網絡技術的突飛猛進而快速提升,特別是在疫情突發(fā)時期,網絡不文明行為頻發(fā),“網絡噴子”不斷,網絡謠言四起,這凸顯出當前網民的網絡文明素養(yǎng)亟待提升。如何客觀理性地看待網絡、科學合理地運用網絡,已成為包括大學生在內的網民必修課。
總之,各高校一定要把中國戰(zhàn)“疫”、高校戰(zhàn)“疫”的生動實踐,當成最具說服力和感染力的“思政課堂”,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教育,同時在大學生中增設醫(yī)療衛(wèi)生知識、瘟疫病史和網絡素養(yǎng)等方面的教學內容。
疫情防控促進了中國高等教育科研評價機制的完善
長期以來,人才評價機制是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機制改革中的難題,而科研評價機制居于樞機和鈐鍵之地,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指揮棒”和“風向標”。特別是近年來,一些高校仍在不斷強化“五唯”傾向,導致學術風氣浮躁,大學良性發(fā)展的生態(tài)失衡、流弊甚巨,極不利于教育強國和科技強國戰(zhàn)略的實施。正是針對這種弊端的審慎洞察,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9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拔逦ā焙汀邦B瘴痼疾”之論,足以顯示這一問題的積弊之久、解決之難、危害之深,顯示出習近平總書記破解這一難題的決心之大。全國教育大會之后,國家相關部門及時出臺相關文件,以切實解決這一問題,如教育部開展清理“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各高校也積極行動,把“破五唯”作為學校發(fā)展的重要議題,深入學習,反復研究,打磨文件。但時至今日,各高校仍是“千夫諾諾”,終無“一士諤諤”,始終處于“議而不決”的狀態(tài)。怎么破?從哪里開始?是雷厲風行,還是從長計議?時間表、路線圖、突破點都在哪里?這一切都需要有清晰而穩(wěn)妥的謀劃?!捌莆逦ā奔刃枰叩膱?zhí)行者具有自我革命、自我犧牲的勇氣和魄力,也需要有“變法流血”“當從吾輩始”的境界和情懷。
疫情防控最為危險的時刻,仍有高校為誰先發(fā)論文而爭辯,有的人甚至把科研論文的國際發(fā)表視為圭臬和光環(huán),引來一片嘩然。在此背景之下,科技部發(fā)文倡導,科研人員“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論文寫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同時啟動新冠疫情防控重大應急項目,教育部聯合科技部出臺《關于規(guī)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的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引導科研工作者朝著“破五唯”這一目標前進。就醫(yī)學科研人員而言,不管論文有多少,不管論文發(fā)在哪里,能治病、能抗疫、能解決中國問題,才是真科研、才是真人才;其他領域的科研評價,同樣如此。鑒于此,國家要加大督查力度,盡快讓“破五唯”的精神落實到各高校的具體實踐中,絕不能作壁上觀、“雨過地皮濕”。
疫情防控助推了大學治理方式和效能的提升
為了適應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各高校創(chuàng)新形式,產生了許多富有成效的戰(zhàn)“疫”形式,如召開視頻會議。這種模式既避免了因人員聚集而帶來的相互傳染的風險,也解決了大學的實際問題。這種視頻會議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大學治理效能,節(jié)約了辦學成本。例如:以前召開首都高校會議,各高校均須派人從四面八方趕往會議召開地,往返車費和時間成本都不低,而視頻會議則省時省力;大學內部的會議,同樣如此。再如:高校在日常進出校園人流管理上,很難精準到位。疫情防控期間,各高校為了有效管控校園,頻出高招、巧招,有的開發(fā)了每日打卡制度,有的推出了微信二維碼驗證系統(tǒng),還有部門開發(fā)了本單位職工門禁自動識別系統(tǒng),這些探索為精準管理提供了新案例。
另外,有的高校創(chuàng)新了校園招聘形式,開辦了畢業(yè)生網上招聘會;還有的高校通過網絡進行財務報銷,簡化流程,提高效率。很多高校實行了食堂分餐、錯峰用餐制度。應對疫情也凸顯了教育醫(yī)療設施和物資儲備的重要性。很多高校以前忽視了校醫(yī)院建設和醫(yī)療設施投入,而今已加大了投入力度、加快了建設步伐。各高校一定認真總結,將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完善、傳承,更好地服務廣大師生。
疫情防控引起了高校人才培養(yǎng)標準和價值判斷的變化
在大災大難面前,醫(yī)學人才、醫(yī)療行業(yè)人才顯得彌足珍貴。疫情的兇險程度使人們意識到,科技人員、醫(yī)務人員、軍隊和公安干警遠比那些“熒屏明星”“網紅”“主播”更為可愛,他們才是“國家衛(wèi)士”“民族脊梁”。誠如李蘭娟院士的一席話刷爆網絡,“這次疫情結束以后,希望國家給青年一代樹立正確的人生導向,把高薪留給德才兼?zhèn)涞目蒲腥藛T、軍事人員,適當管控娛樂圈某些明星動輒千萬的片酬。”雖然這句話要放到一定的語境之下理解,但確實戳中了中國當下社會風尚的痛點。2020年3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調研指導北京疫情防控,強調要把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任務。強調科學技術對疫情防控的重要意義,極大地鼓舞了科技人才。戰(zhàn)“疫”形勢的需要、國家的召喚、世人的尊敬,會激勵熱血青年投身于科技攻關,這也促使高等教育領域開始反思,該怎樣培養(yǎng)國家最需要的科技、醫(yī)療人才,高校招生指標天平是否也要迅速調整,進一步向科技、醫(yī)務等領域傾斜。與此同時,國家和社會各領域都要進一步關愛關心科技人才、醫(yī)學人才、公安干警,提高其待遇和社會地位,引導學子更多地投入這些行業(yè)。(作者:張小鋒,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本文系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重要論述研究”(項目編號:18YJA710060)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關于慕課教學中的意識形態(tài)安全風險隱患,張小鋒、王湘寧曾在《中國高等教育》2016年第21期《從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高度加強慕課建設》一文中做過探討,可參看。事實上,采用直播、微信群或具有互動、直播功能的教學平臺等開展網絡在線教學的意識形態(tài)風險更值得關注.
《北京教育》雜志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yibaifene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