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视频欧美一区_91视频精品无码_国产视频96自拍6_免费国产成人aⅴ观看℃

首頁>檢索頁>當前

體育鍛煉應成青少年終身習慣

發(fā)布時間:2020-11-12 作者:李相如 來源:中國教育報

近期,黨中央和國務院接連發(fā)布了推進學校體育工作的相關文件,包括云南在內(nèi)的一些地方在考試改革上做了探索,教育部相關部門也對文件進行了解讀。對此,有支持者也有擔憂者。支持者認為,體育對中小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確實有重要意義;擔憂者則認為,體育會成為新的學業(yè)負擔,等等。

體育課向主課看齊,本來應是學校對學生全面培養(yǎng)和素質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現(xiàn)在卻成為熱門話題,這說明對體育的價值還有待進一步厘清。在部分學校和家長心中,體育課不是主課,而是“小三門”,占用體育課或體育課為主課讓路的做法就見怪不怪。其結果是青少年的身體素質多年持續(xù)下降,近視率、肥胖率居高不下,體質和體能情況不佳等。

如何貫徹和實施國家關于體育的一系列政策和精神,怎樣看待家長擔憂體育課成為學生新的學習負擔這個問題?筆者認為,首先是要把加強體育工作落實在行動上,其中最關鍵的步驟是相關的配套政策要跟上。

更為重要的是,學校、社會和家長的觀念要變,把學生在體育課中鍛煉身體、學會運動技能、培養(yǎng)體育精神和合作能力作為學生人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青少年時期不僅需要德育和智育,更需要體育和美育。但多年來,過多注重中學生的智育,輕視了體育和美育。許多家長擔心加強體育會造成學生學業(yè)的新負擔,還有一些家長認為由于孩子沒有很強的運動天賦,學習運動技能會花費很多時間。從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教育觀出發(fā),部分家長的這種觀點和認識是不全面的。學生學會一項或兩項運動技能,會反過來促進智力發(fā)育。如果學生不經(jīng)常參與體育鍛煉,不能掌握基本運動技能,就不會對任何體育項目產(chǎn)生興趣,更不會享受運動之于大腦發(fā)育的福祉。固然,學校體育并不要求讓每個孩子都挑戰(zhàn)世界紀錄,成為體育明星或職業(yè)運動員,但讓學生學會一兩項運動技能,進而增強體質、錘煉意志、享受體育的樂趣,養(yǎng)成終身運動的習慣,才是體育課的真正意義所在。

對此,學校、社會和家長對孩子的體育落實要有長線思維,而不是急功近利。部分家長不重視孩子平時的體育鍛煉與活動,臨近考試的時候開始著急,去報體育培訓班臨時惡補。如媒體報道,某家青少年跳繩俱樂部,跳繩班5節(jié)課收費2000元,竟然也有一些家長報名付費。這樣不但會降低孩子對體育的興趣和樂趣,更容易出現(xiàn)一些傷害事故。任何一項運動技能和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都需要長期的積累和反復多次的練習。人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韌和靈敏性等素質的提高不是短時間內(nèi)能夠解決的,而是需要長期的堅持練習。中小學階段正是青少年身體發(fā)育重要的時期,也是學生學會和掌握運動技能的敏感期和機遇期。

從國際體育比較的角度看,一些發(fā)達國家的中小學體育課課時和體育活動的時間相對比較多,每天體育活動時間都在三小時以上。我有一個日本朋友,一次交談中她說自己的兒子是學校棒球隊隊員,棒球技術和水平比較高。于是,我問他是不是孩子學習成績不太好。這位朋友對我的問題非常驚訝,她告訴我,在日本的中小學,學習差的學生是不能進入學校體育隊的,更不能代表學校參加各類體育比賽。體育優(yōu)秀的學生是學校的光榮,也是家長和學生引以為豪的榮譽。在我國,這種情況與之相反。這就給很多人造成一種誤解,好像是搞體育、練體育的孩子學習成績都不太好,這是一個巨大的誤區(qū)。因此,學校體育改革也要營造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氛圍,促進社會觀念的變革。

學生是祖國的花朵和未來,只有讓學生的身體好,學習好,心理健康,讓體育鍛煉成為青少年的終身習慣,他們的一生才是幸福的。當今社會,人才競爭愈發(fā)激烈,沒有好的身體,沒有人的全面發(fā)展,孩子們就很難在未來的競爭中去適應這種嚴酷競爭的挑戰(zhàn)。國家接連發(fā)布推進學校體育工作的相關意見,是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來考慮的。如果國民的身體素質、體育素養(yǎng)跟不上,那么是支撐不了國家走向強盛、實現(xiàn)民族復興偉業(yè)的。

(作者系首都體育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中國教育報》2020年11月12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yibaifene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5840號